作者/珈編
從小到大,不管是樂團、合唱團,或是學校早上升旗,都會看到指揮站在前面激動地比手畫腳。
那麼你是否想過,為什麼一個樂團會需要指揮呢?指揮到底扮演著什麼角色,都做些什麼呢?
指揮是什麼?能吃嗎?
英國指揮家湯瑪士‧畢勤爵士(Sir Thomas Beecham, 2nd Baronet, CH)曾說過:「一個樂團的兩條黃金規則就是同時開始和同時結束,觀眾根本不會管中間發生什麼事。」雖然這句話帶有一點嘲諷的性質,但假如一個樂團同一首曲子沒能同時開始或是結束,那場面該有多荒謬呀!
因此,指揮的首要任務就是確立曲子的速度,並告訴整個樂團什麼時候開始。這時你可能會問:那首席不也可以做這件事嗎?
讓我們想想一個場景,首席辛苦的數好拍子讓樂團開始之後,曲子中不停有速度轉換,首席手忙腳亂的又要演奏又要提示新段落的速度,最後因為看不清楚首席的動作,在速度忽快忽慢、各跑各的之中,零零散散的結束了。(這是珈編練習《魔戒》時發生的真實故事。)
所以說,問題點就在於:首席自己也要演奏啊!要是一不小心忙中出錯,可就慘了。所以,派出一位站在中央、完全專注在所有團員上的角色會更加妥當。另一方面,其實樂團團員坐在樂團中所聽到的聲音並不完整,指揮站在中間,才更能夠掌握整個樂團發出來的聲響。
20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的卡拉揚(Herbert von Karajan),錄製超過700款專輯,被譽為「指揮帝王」。 圖/Wikimedia Common
所以說,指揮到底在忙什麼?
我們知道,每首曲子由不同的人詮釋都會有不同的解讀,因此指揮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作為一個「意見領袖」。
指揮在拿到總譜之後,必須先客觀地詳讀樂譜,熟記樂譜上所有的表情記號、音符,第二步才會根據自己所學、對作曲家的了解去進行主觀的理解和詮釋,最後將兩者結合,以複雜的手勢傳達給樂團團員。
為什麼會說是「領袖」呢?一個樂團通常會有8、90人,每個人對於曲子都會有自己的認識和解讀,想想如果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演奏,這個樂團將會發出什麼樣的可怕聲音?
因此,由指揮來帶領整個樂團,才能夠演奏出和諧而完整的曲子。。
有沒有邊指揮邊打排球的八卦?
說到邊指揮邊打排球,你腦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哏圖(這位大大):
指揮家杜達美(Gustavo Adolfo Dudamel Ramírez)的指揮風格較激動,常被做成哏圖 圖/Wikimedia Common
若是看過各種樂團演出的人可能會發現,每個指揮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風格。有些指揮就像在舞台上跳舞一般,肢體動作非常誇張,假如把球發給他,感覺都能和他對打起來了!相反地,也有些指揮的動作相對「文靜」許多。
不論是激動派還是冷靜派,指揮們都有一個共通的規則,就是右手打節拍,左手傳達樂曲的表情、提示哪個樂器要開始演奏。
讓我們假裝自己是打擊的團員,整首曲子你就只要用鈸打一個音,你當然可以選擇慢慢數300小節,但是,為了避免數到錯亂,並且讓這唯一的音能在正確時間精準而完美地出現,指揮的提示就很重要了!
以上就是幾個指揮的任務和存在的重要性,不知道看完有沒有覺得指揮真的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角色呢?一個人要同時做好多好多的事情啊!下次有機會看樂團演出的時候,不妨也觀察看看指揮的動作喔!你喜歡激動派還是平靜派的指揮呢?留言和我們分享吧!
參考資料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Z0SlEDX1ug&ab_channel=RainerHerschFanChannel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cR1-WhjZys&ab_channel=TEDxTalks
留言列表